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党群动态

市城建局“五个融合”激发新质生产力 赋能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创新发展

时间:2024-08-21 来源:本网
【字体:

  今年以来,市城建局顺应建筑领域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要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省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暨省委财经委会议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投资年”工作部署,以“五个融合”激发智能建造新质生产力,构建智能建造发展新优势,赋能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创新发展。

  一是融合“建筑标准化+装配式施工”,打造工程建设发展新动能。充分运用数字空间理念,将部分可进行标准化设计的学校课室、学生宿舍、医疗病房等总结提炼形成设计技术指引,在同类项目建设上大力推广。目前学校类和医院类单体建筑采用装配式施工,有效改变了传统施工技术效率低、建设周期长、材料消耗多等短板,为加速学校类和医院类工程建设发展增添新动能。其中东莞第十一中学近日正式完工交付,9月正式启用;东莞东部中心医院主体正式封顶,标志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是融合“BIM技术+数字平台”,激发工程建设发展新活力。坚持创新赋能,在项目建设采用BIM技术叠加数字技术应用,在滨海湾中心医院长安院区、应急消防救援训练基地工程设计和施工阶段运用BIM技术,制定BIM技术服务需求书模板,推动BIM技术指导正向设计,实现施工图设计文件三维展现。以“数字平台”为抓手,升级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工程变更审批”“合同传阅”“招标文件审核”线上化,新开发监理管理系统,推行关键岗位“照片采集”考勤,切实用足用好监理单位的驻场协助监管职能,激发工程建设创新活力。

  三是融合“创优驱动+制度保障”,推动工程建设高质量创新发展。借鉴去年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生态园创鲁班奖的经验,全面提高创优要求,重点推进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市中医院骨伤科研究中心、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市博物馆新馆建设等项目创优,确保实现创国优、争创“鲁班奖”目标,打造成为全市深度城市化示范标杆项目。强化制度保障,探索建立工程质量创优激励机制,完善合同履约机制,优化现有的工程总承包、施工、勘察、设计等合同范本,探索合同履约全流程闭环管理,完善合同履约评价管理办法,设置“红黑灰名单”以及年度质量奖项,推动工程建设高质量创新发展。

  四是融合“绿色建筑+绿美乡村”,构建工程建设绿美新生态。推动绿色建筑与绿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鼓励支持运用“四新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引导设计单位探索运用先进技术,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建造成本,选取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滨海湾校区)项目作为试点,争创国家级绿色建筑奖项。结合绿美乡村建设目标,大面积启动鸿福西路-银龙路跨江通道干坞施工和石马河干流防洪建设,共建设约60公里碧道,促进绿美城乡建设,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指数,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五是融合“数智城建+低碳节能”,助力工程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试点智慧工地建设,选取市博物馆新馆项目施工现场的物联网监测设备集中接入同行业主管部门对接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在线查看工地视频监控,匹配BIM模型,与智慧工地管理系统集成,将现场施工产生的数据前移,建立施工监理日志电子编写窗口,实现线上填报审批,实现施工过程的数字化、可视化和智能化。打造低碳节能绿色建筑,将低碳节能理念融入设计全要素、全过程。如植物园工程(二期)第二批完善提升工程设计采用人工水循环处理方式,利用现有地形和植被条件实现景点提升美化,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丰富场景,为智能建造和城市功能转型升级注入澎湃动力。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